砖瓦平台
标题:
隧道窑的认识陷入误区以后,怎么才能走出操作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低调!许团结
时间:
2019-4-25 17:16
标题:
隧道窑的认识陷入误区以后,怎么才能走出操作误区。
隧道窑的认识陷入误区以后,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操作!
2019.4.25日
许团结
曾多次实验证明,经历过的亲身体验,来说说窑炉操作有那些误区!
误区一:窑的哈风闸调好以后,不准触动。这种说话是错误的。
因为隧道窑,旋转窑,辊道窑和轮窑不一样,轮窑是靠哈风闸把火拉着走,隧道窑是靠推车机把装好砖坯的窑车推向前进,旋转窑是窑走砖不走,辊道窑是砖走窑不走!
隧道窑的哈风闸也一样,入窑砖坯的残余水分较高时应该用桥式闸,以利排潮;砖坯较干时宜用顺阶梯闸,产量较高。
夏天气温高,入窑砖坯本身的温度也较高,砖坯入窑升温较快,其升温所需要的热量、风量也较少。冬天则正好相反。
火行方向和风向一致时,火行速度有所提高,逆风的火势会稍减,需适当调整风闸,使基本平衡。
焙烧带出现异常高温要提高保湿、冷却带的余热闸,限制进入焙烧带的风量,使其缺氧压火。
焙烧实心砖要适当延长烧结时间,高温焙烧带应较长,薄壁空心砖砖薄体弱,高温焙烧时间不能过长。
隧道窑压火限产时,需要降闸限氧,催产时又宜提闸增风。
须知:哈风闸是烧窑工的主要生产工具,不能触动哈风闸”是要烧窑工面对复杂多变的生产条件,烧窑工如何去“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工作方针!
误区二:隧道窑正常生产时可以使用倒阶梯闸,这种引导的说法事错误的!
长期使用倒阶梯闸,“火就是烧不走”,产量只有设计生产力的一半稍多一点,据说“现代新型窑就是这样子”,
曾有人把倒阶梯闸慢慢改成顺阶梯闸,效果确明显改变,产量提高。
在调整任何闸型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猛提陡降,一定去慢慢变换,变闸一次最多一次不能超过4cm,二至三公分为最佳,整个闸型变化成以后,不能低于20h,一般来说需要24h完成变换整个过程。
注:(1)首闸是最靠近焙烧带的一对闸;远闸是靠进车口最近的一对闸。
(2)每次调整间隔1∼2h,20h后成为顺阶梯闸。
(3)每次每闸最多只调3cm-4cm,必须先提后降。
误区三:余热闸没有用,这种说法不正确。
其实设置在保温冷却带的余热闸的用途绝不止此,必要时,它还是“救命闸”。
当焙烧带出现异常高温时,高提余热闸,把大量热风抽走,经余热道直接进入余热、干燥带,把进入焙烧带的风量压至最低,使焙烧带严重缺氧烧不起来,就如同关小了蜂窝煤炉的炉门,火烧不起来,高温也就自行降温了。
误区四:车底闸没有什么用,这种分体是不对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了吗,有的地方长期以来底下一两层的四边砖“总有点欠火”,而设置的车底闸“从未用过”,因为“车底下没有砖坯”。
须知,隧道窑在工作中,风机不断抽风,窑车面以上全是负压,窑车底下没有抽风,是大气压力,高于窑车面上的负压,大量冷风就从窑车四周窜上来,致使底层周围砖坯温度升不起来,出欠火砖。
隧道窑运行中希望窑车车面气压为零(即零压点),窑车底的冷风上不来,窑车面上的火也下不去,就既不出欠火砖,也不烧窑车轮!
误区五:“风机开小点,省电”,好多砖厂老板和机修都不让风机开大!原因是怕费电,减少损坏能多用一段时间,如果按照他们说的去做是大错特错!弄不好会省的没有费的多,捡起了芝麻浪费一个大西瓜。
其实,不开风机更省电,停产不干也省钱,也不损坏机械啦,但也不烧砖了。
风机变频经常只开25Hz,此时风机转速只有其额定值的一半,还说“风机配大了,开一半风也够用”,但“火就是跑不动”。
须知,隧道窑在烧砖时,不仅需要足够的风量来促成煤的燃烧,还必须有足够的风压把这些风从窑尾一直压到窑头进入哈风排入大气,风压不够,火是“跑不动的”。
风机的特性是:
(1)风量和转速成正比,也就是说,风机的转速减半,风量也减半。
(2)风压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风机的转速减半,风压就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当然“火就是跑不动了”。
(3)风机的轴功率和转速的立方成正比,转速减半,功率只有原来的八分之一,当然省电了。因此,调变频降风机转速,一定要密切注意,看情况调整。
误区六:新窑建起没有超过半年时间,开始点火连烧带烘一气呵成,一两天时间就出成品!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有些砖厂建成后立即点燃烧砖,结果是窑体开裂、漏风,说“都是建窑质量不好”,并认为“烘窑也是加热升温,烧砖还是加热升温有什么区别?”
窑炉在修建时砖和泥浆、沙浆都需要用大量的水,仅以红砖为例,其吸水率为20%以上,一块砖水浸湿后,含水超过0.5kg,一座窑炉,砖的含水超过500t,加上砌筑用的沙浆,回填土中的自然含水量,刚建好的窑体总含水量更惊人了。这些水被加热后都要变成水蒸气,此时的体积是原来水体积的22.4倍以上。
这些水汽都只能从窑体的砖缝中“挤”出去。
砖瓦焙烧窑炉要求密不漏风,而水只要吸收了足够的热量,就要转化为水蒸汽,体积就要急剧膨胀,如果“出不去”,水蒸汽的压力就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同步增加,最后只能破壁而出,把窑体挤开许多裂缝。
误区七:“一天要烧坏68套窑车轴承,现在的轴承质量太差”,这说法也有误。必须查清楚原因再做判断。
经查,窑室两侧沙封槽的挡墙全坏了,沙封槽里一粒沙也没有,窑车两边的沙封板也七零八落。窑车进窑前“有人专门给轴承灌机油,但出窑车油全干了”,“轴承全变成蓝紫色”。从窑端两侧向窑里看,车底两侧在焙烧带全是火光。
窑两侧的沙封槽的挡墙不仅保住沙封槽里的沙不被流失和沙层应有的厚度,并和窑车两边的沙封板构成曲折密封。运行时,窑车两侧的沙封板插入沙层50∼80mm,用以隔开窑车面和窑车底的气流,使车底的冷风上不去,车上的热风也下不来,为保持沙层经常有足够的厚度,在窑墙两侧还设有“加沙钢管”,随时注入不含泥、水的干沙。焙烧带1000℃以上的高温所产生的辐射热,烤也要把轴承里的机油烤干了。轴承也烤成蓝紫色了,所以,运行中经常保持沙封板、沙封槽的完好和槽中沙层的足够厚度是必不可少的。
误区八:重视焙烧,轻视码坯方式。
大多数认为好产品是烧出来的,不是码出来的,也不是原料配比的问题,就是烧的问题。这样认为的纯属一窍不通。
如:码坯密度超过340块/m3,坯垛两侧码四压四,“才平稳”,坯垛前后一致码到窑车两头的边缘。在窑内,相邻两窑车坯垛下面3层砖坯,紧密接触。内掺达到420kcal/kg,成品砖打断后可见砖的表层3∼4mm烧成红色,中间由青灰至黑色,搓一下黑心,并不染手。
俗话说:“七分装码,三分焙烧”,这是因为砖坯一旦码好推进窑内,码得是否平、稳、直、正、火路畅通已成定局,烧窑工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改变现状,顶多利用哈风闸进行“微调”,而坯垛装码时的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着焙烧。
砖坯码得密,能够通过的风量就少,反之能够通过的风量就较多。
码窑密度太大,风都走不动,煤就不可能氧化燃烧,反之通过的风太大,把热量全吹跑了,火就烧不起来。
须知,煤的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否则,是烧不起来的。
实验证明:1kg标准煤在足氧燃烧时生成的全是二氧化碳,发出的热量为7000kcal,而在缺氧状态下燃烧时,生成的全是一氧化碳,只能发出约1200kcal的热量,相差5.88倍。
合理的码坯密度:码坯密度指每立方米窑室空间码放多少块砖(普通实心砖)较为合适,实践证明码窑密度宜为230∼260块普通实心砖/m3。对于多孔砖和空心砖由于本身带有孔洞,多少有点通风能力,在折标计算时可上浮10%∼20%。
足够的通风面积:指坯垛与窑墙的侧隙和窑顶的顶隙,以及砖坯之间所留的空隙的当量通风面积之和应不小于窑室横断面积的一半。
窑炉在工作中,冷空气从窑尾进入窑内,吸收了冷却带、保温带砖体中散发的热量,砖体降温,空气升温,并向焙烧带前进,在焙烧带炽热的空气使坯体中的煤剧烈燃烧,并与砖坯同步升温后到达预热带、干燥带,把所携带的热量移交给砖坯,使砖坯升温脱水,热空气则逐步降温和携带着砖坯中蒸发出来的水气排入大气。
这种热交换是依靠流动的空气和砖(坯)体表面直接接触来完成的,其接触面积越大,能传递的热量也越多,码窑密度控制好,中稀边密更好烧。
2019.4.25日
许团结
18738000803
作者:
专业搬砖
时间:
2019-5-4 07:17
受教,欢迎多些学术经验文字。
作者:
砖厂小鬼
时间:
2019-6-8 10:52
这文章我怎么在网上看过?
作者:
祥和13361472391
时间:
2019-6-13 23:18
作者:
雪山狐狸
时间:
2019-8-16 12:27
受教
作者:
邵长合
时间:
2019-8-25 11:08
实践经验,无私奉献,难能可贵。
作者:
窑师
时间:
2019-12-17 21:19
好好
作者:
魏传宗
时间:
2020-5-23 17:33
英雄所见略同
欢迎光临 砖瓦平台 (http://app.zgzw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