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平台
标题:
隧道窑六大质量问题剖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砖瓦客服
时间:
2022-1-13 13:20
标题:
隧道窑六大质量问题剖析
隧道窑六大质量问题剖析
烧结砖隧道窑是生产烧结制品过程中的主要热工设备,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笔者经过多年对用户的跟踪调查及用户的意见反馈,并结合多年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体会,现汇集了部分烧结隧道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也为了今后在生产过程中少出现或不出现类似问题,笔者谨就个人看法提出一些建议,为生产用户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参考。有些看法不一定准确,如有不同观点,可进行互相探讨、研究,有利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窑炉质量问题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是制造质量控制;二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制造质量分两个环节,一是采购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二是施工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分为人为控制和操作控制及各环节的控制。无论是哪方面的质量问题,首先应是控制手段,有了控制手段,那么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就可以深入地细化,就能使窑炉这种热工设备正常工作,达到它所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很多窑炉在材料采购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内在的结构质量问题之中。窑炉是在热状态下工作,因此,首先要分析材料的使用性能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在一般的情况下,所采购的材料应高于或等同于设计要求,千万不能低于设计规范标准要求。
如:(1)窑炉基础工程,为什么有的窑炉基础容易出现下沉和不同程度的断裂,主要原因是设计时对窑炉基础的工作状态了解不清晰,将窑炉等同于普通建筑结构模式去处理的。
窑炉是设备,而且是在热态下运转,因此它与固定的建筑结构相比,沉降缝与伸缩缝应有不同的区别,不能混为一同模式处理。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如碎石,千万不能使用石灰石(受热会转变成为氧化钙),钢筋应采用有一定可塑性的钢质材料,水泥应选中等标号的为佳,不可用高标号水泥,也不可用低标号水泥。
f8b60dc3ba661ae4f653e0fe6e0a086e.jpg
(35.18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2022-1-13 13:19 上传
(2)窑内轨道容易出现伸长或窑车出轨、轨道梁断裂及轨道之间凸起等问题,这是由于窑内轨道面温度过高,这说明窑车密封性较差;二是轨道使用的材料不是钢轨,而选用的是铁轨,铁轨与钢轨有着质的区别;三是轨道之间的伸缩缝没有按照规定留设,在安装过程中没有装设轨道固定挡板;轨道梁断裂最容易产生轨道变形。轨道梁断裂的原因一是没有留设伸缩缝;二是轨道梁自身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原因而产生;
(3)砂封板不密,砂子易于流出在轨面上,使窑车在轨道上行走受阻。砂封槽应采用适合砂封控制温度的材质,不能采用不耐温的材质;
(4)窑墙不密封或有裂纹出现,窑顶掉板。窑内墙和窑内顶直接与火接触,是最易受损坏的部位。所以,内顶与内墙选择的耐火材料,一定要通过专业检测机构进行质量化验,千万不能见到耐火材料就拉上去使用。
不同的部位应选用不同的耐火材料,高温使用区与低温使用区,保温区与隔热区,均应根据要求选用不同的材质。窑墙出现裂缝与断裂的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砌筑质量出现问题:二是烘窑温度过高,窑体内的水分排出时不合理;三是烘窑方案不切合窑体实际情况,或是烘窑经验不足;四是窑体防护措施不到位,对窑炉结构不了解,不认真对待烘窑。窑顶掉板或窑顶掉砖,主要是顶板与顶砖的内在质量出现问题。
有时施工操作不当,砌筑方法不对,没有勤检查而导致此类问题出现。有的是因吊板紧固件结构不牢,顶板、砖缝过大引起串火导致温度过高,烧坏结构件及紧固件。有的是隔热材料及保温材料出现问题,导致顶板、顶砖垮塌;
(5)窑体紧固件,如立柱、吊梁、拉杆等,在整个窑体结构当中是重要的结构件。选材时千万不能粗心大意,千万不能偷工减料,选材时应用正偏差不可选用负偏差,因为它在热态下工作的条件会出现应力。窑顶出现下垂有时与吊梁有关系。松动紧固件可进一步导致窑墙变形或开裂,顶板下掉。这些都与紧固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千万不能小看钢紧固件的结构重要性;
(6)管道与风机的配置对窑炉起着调节功能。热量的平衡、废气的排出、冷风管、热风管、排烟、潮气管道等各自选用的材质要求均不同,尤其是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隧道窑上所用管道更为重要,不同部位应使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管道。
特别是在原材料含硫过高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处理管道内部结构,含硫过高对风机也是一种考验。笔者发现很多厂家在生产煤矸石烧结砖过程中,风机及管道腐蚀性过大,导致管道、风机使用寿命缩短,有的地方生产3~5个月,管道、风机就无法使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生产厂家来说,事先都应进行原材料硫含量分析,否则将会缩短窑体使用寿命。
内容来源于百度
欢迎光临 砖瓦平台 (http://app.zgzw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