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窑作为国内墙材企业的烧成设备在近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其运行状况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势态。有些企业的窑炉产能高些,有些企业的窑炉产能低些,窑炉品质也有好有劣,能耗方面也多少不一。在这里对一些烧成中的日常操作及常见的问题做个浅显的阐述与分析。
产能与品质 1.1生产能力 窑炉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就预计出了日(或月、年)生产能力的多少,产量依据窑炉的断面大小、码坯层数的高低、制品的类型、制坯原料的焙烧性能及其相关设备、设施的状况后综合得出来的。 窑炉内的砖垛在焙烧时焰火的进行速度称之为焙烧速度,焙烧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窑炉的产量高低。焙烧中砖垛底部的火行速度又左右着焙烧速度的快慢,尤其是两侧底火的火行快慢可反映出焙烧速度的快慢,这是因为砖垛的两侧下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焙烧时总是最后燃烧,火温形成后又率先降温,成为坯垛中受温最薄弱的环节。换言之,只要该部位火行速度快并且火度足的话,就可以为快速焙烧奠定了基础。 底火的火行速度快并且火度足的话,就可为快速焙烧奠定了基础。 底火的火行速度快慢是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窑炉的设计构造、坯垛的码放状况、内燃的掺配,焙烧人员的操作等相关环节能否合理、规范、有序的运行,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1.2 转制品质量 烧成优质的制品主要表现为外观颜色一致、差别不大、无裂纹、规格尺寸一致、抗压强度等达到国标。 砖块在焙烧时各自经受的温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当温差偏大时制品的的颜色就会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有10~30摄氏度的温差不会对制品颜色造成大的影响。砖垛上部与下部的砖块内部与边沿处的砖块因码放位置的差异所受到的风压强弱、焙烧时间的长短,烟气熏蚀等方面的作用会有差异,这也会导致制品颜色不一。 当制坯你料中掺入新的配料后,制品颜色也有可能改变这是因为每种原材料或内掺燃料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经过干燥与焙烧后发生的系列理化反应使制品的颜色有所不同。 坯垛的码放形式和结构对焙烧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决定着制品颜色能否一致。为了使火度分布的更加均匀且兼顾到一定的火行速度,业界同仁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边密中稀,上密下稀”的坯垛码放原则。坯垛的两侧为窑炉的边沿处,存在着比窑炉窑炉中部欠温现象,加之又有窑墙、边部缝隙的吸收和风压带走一些热量,当采用全内燃焙烧时每块砖坯就相当于一块燃料,砖坯两侧部位的加密码放就有利于提高该处的火度。 热气流在窑内运行时呈现出向上漂浮的趋势,但在预热带风压的抽引下被迫的向斜上方运动,这样垛体的上部就会先加热,继而燃烧,而垛体的中下部则处于受热迟缓、受热量小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采用垛体下部稀码措施,以改变坯体气流分层现象,从而明显改善火行速度和砖坯的上下温差。有些二次码烧的窑炉就采用了上密下稀的码法,有些设备规范化程度较高的一次码烧窑炉采用在窑车上平面铺设孔形垫砖的方法,也起到下稀的作用。 坯垛大体上由垛体和火道两部分组成,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每辆坯车由纵横两条或多条火道把还探分为多个垛体,火道在预热带时可把焙烧带、保温带抽来的热气流通过此处而带动坯垛加热升温,排除述块中的残余水分,逐步完成整个预热过程。 火道在焙烧带可为焙烧提供充足、均匀的风压和氧气,便于坯块中内燃的燃烧和热气流的循环,对缩小砖垛断面温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操体与火道的布局,近年来多数企业采用了小垛体、多火道的码垛形式,无论是多孔砖还是普通砖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机械码坯时垛体面积以50cm*50cm或75cm*75cm居多,垛体中砖坯与砖埋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制品类型,如多孔砖与普通砖的间距就应区别对待。火道宽度为:外部13cm~15cm,中部16cm~18cm。人工码还时,操体与火道排列的大多不太工整,导致热气流从中穿过或向两侧循环的阻力增加,所以火道或每排之间的拉缝宽度应多出3cm~8cm。 对于操体与窑炉的顶部和边部间隙尺寸问题,从理论上看间隙越小越好,顶隙与边隙的存在使这些部位风压增大,不仅带走了一些热量使火度下降,而且改变了窑内的热气流合理分配量,引起一系列的产能和质量问题。但窑车在窑炉中处于移动状态,要防止擦塌砖操的事故发生,这样,砖垛与窑墙、窑顶之间必须预设一个合理的间隙,最佳的间隙尺寸为:机械码坯6cm~8cm,人工码坯8cm~12cm。 内燃掺配状况也能左右窑炉的产能与制品品质,掺配燃料时要求热值适当,搅捽均匀,最好选用燃点中性的燃料,那些低温易燃和高温下才能燃烧的燃料要少用或不用。含钙质或导致烟气中腐蚀物质过多的燃料也不能用,以避免烟气对制品和风机等设备造成危害。 窑炉在运行中偶尔有蹲火情况的出现,这属于常见现象,但应尽量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它不仅是降低了窑炉的产能,而且破坏正常的焙烧制度,使预热、焙烧、保温三带呈无序的变更状态,导致制品品质时好时坏。 实际焙烧过程中应按火情的需要随时的装窑进车,这个看似简单,却反映上下多个生产环节能否通力合作,包括电力、砖机挤出、干燥、附属(摆渡车、顶车机、窑门)设备、卸砖等,比如:干燥室塌埋严重;半夜里摆渡车出了故障无人修理;卸砖缺少人手导致制品窑车无处停放等都会影响到正常的进车。对于这些问题,在没有发生时就要制定出应急预案,才能确保窑炉有条不紊的运行。
制品缺陷 缺陷制品即在生产中出现的残次品,其种类繁多,原因也各不相同,以下对常见的制品缺陷进行分析。 3.1焦砖 又称为过火砖,其大多因制品在锻烧时温度超高而且保温时间过长所致,焦砖外形收缩过大,弯曲变形,外观色度变深、裂纹增加。 焙烧人员遇上超高的内燃坯块时要做到:早发现,及时处理,措施到位。每天应掌握人窑砖坯的热值是否超标,具体超高了多少,有几辆窑车,何时能移动至焙烧带,哪个人值班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制定出最佳控温方案。 遇到温度超高时可采取以下措施:用加大风压提髙抽力的办法把髙温带走;揭开髙温区域的火眼盖子让冷风吸入或髙温向外冒出;用鼓风机对准中部火眼吹入冷风,应挑选码放较稀或火道处吹入,风机功率在1.5kW~2.2kW之间为佳;向高温火眼加入细土或沙子;加快坯车的推入频率,把高温窑车推人冷却带降温;从出窑端拉出几辆制品窑车,使保温带缩短以加大焙烧带降温力度。无论采用哪种办法降温要做到不顾此失彼,不能为了排除高温而造成其他方面的副作用,如影响制品品质、对容炉造成损害和破坏干燥制度等。 另外,当人窑砖坯含水率偏高或向窑内推人的砖坯车频率忽快忽慢,都会导致坯块预热不良而不耐烧,出现一些类似焦砖的次品。 当停电或抽风机损坏或窑门敞开时,窑内的高温滞留在局部砖躲处,形成了一种焖烧状态,这种情况若持续在10min以内则造成的危害较小,时间长就会造成一定数量的焦砖。 当坯垛中部、下部坯体码放过密或排列不整齐时,也会出现该部位温度偏高导致焦砖数量增加。 当内燃料燃点偏高时,坯块在预热带较低的温度下燃烧量是有限的,移动至焙烧带的高温窑段时才会被大量的引燃,瞬间释放热量,形成超高温度,因此,冶铁用的焦末、山西无烟煤等高燃点燃料均不适宜作为内燃使用。 当窑炉保温和气密性差或提闸用风不当时也会出现上面的火情——预热不良而火行慢、火度差,焙烧人员为了保障一定的火行速度及火温,就会在前火投人燃料,等到移动至中后火段时内燃才大量燃烧,也会造成过烧。 当焙烧人员看走服误把适当或超高的火温看成低火温时,误投入的过多燃料也会把砖烧焦了,这要从烧窑工自身方面査找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