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的窑业生产历史悠久,明万历(1596)《嘉善县志》中就有记载:宋前造窑,南出张汇,北出千窑。清代中期,嘉善县的窑业中心在干窑,清末民初是嘉善窑业的鼎盛时期,“其窑域之广,窑墩之多,窑货之丰,从业人员之众,在江南罕见”。《申报》1890年(光绪十六年)3月3日报道: “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
民国7年(1918)干窑商民潘啸湖等人创建陶新机制瓦厂,开始有了平瓦生产,当时的平瓦质量可媲美洋货;民国10年(1921),戴补斋等人创办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除生产机制平瓦、红砖外,还生产陶瓷面砖新产品。嘉善的砖瓦品类丰富,而它的瓦当与京砖更富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厚的民俗特征。嘉善瓦当造型各异、品种丰富、多姿多彩;嘉善京砖古朴浑厚、质地细密、光泽鲜亮。明清两代,干窑京砖还形成了许多著名品牌,如明代的“明富”和“定超”字号京砖,清代的“沈永茂”号京砖等。
历史上,嘉善的砖窑业曾经是嘉善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除稻米以外的第二大产业,不仅对嘉善经济有过重大影响,而且对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的经济建设也产生过重大影响。早在清光绪年间,嘉善砖瓦就大量运往上海。民国期间,“上海所需砖瓦,多向嘉善订购,为数甚钜。……经客商报装砖瓦前往吴淞者,络绎不绝,每日平均计有三十余辆之多,年值六百万元。”直到全国解放,嘉善仍是供应上海砖瓦的主要产地。上海国际饭店、华侨饭店等均采用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砖瓦。上海豫园的“京砖之王”、清未“金记京砖”都是嘉善生产的。泰山公司开发的薄型陶瓷面砖,当时被锦江饭店、国际饭店、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哈同花园,以及陕西南路的马勒公馆等多栋著名建筑用作外墙饰面。
位于干窑村(原治本村)乌桥头的、距今150多年历史、至今还在使用的“沈氏和合窑”,就被称为窑业文化“活遗址”,2005年4月被列为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2009年,嘉善“京砖烧制技艺”又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
嘉善县砖窑业文化( 窑文化)是嘉善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它代表了江南水平,与魏塘的纺纱、西塘的漆艺共同构成了嘉善的三张文化名片,是嘉善的文化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