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 纹 砖体表面产生发状裂纹:
冷却带降温过急,烧成后的制品突然迅速冷却,砖体表面冷缩,内部热胀,在砖体表面和睦部产生内应力,在内应力作用下产生发状裂纹。原料对温度变化越敏感,产生发状裂纹的现就越多。消除发状裂纹的主要办法就是保持烧成温度平稳,防止降温过快,适当地控制进车速度。
砖体炸裂:
由于入窑坯体不干,干燥残余含水率过高,预热升温又过急,坯内水分的短时间内急剧汽化,积聚在坯体内。当坯体内水蒸气压力超过坯体强度时,便发生炸裂,破坏坯体结构。有的表面剥落,有的出现大裂口和断砖。消除炸裂产生的措施是控制砖坯的人窑含水率,延长预热利间,缓慢升温脱水。
一般形式的裂纹 :
a.进入窑内的坯体,在预热过程中由于升温急,坯体表面水分蒸发快,内部水分扩散慢,坯体表面干缩,内部湿胀,产生应力致使坯体开裂。如预热带过短时,坯垛上部升温急;预热带刘长时,坯垛中下部预热不良而进入高温段后又升温过急,都会发生裂纹。而且砖坯愈潮,裂纹能程度也愈严重。消除一般裂纹的主要措施就是坚持干坯人窑,减少坯体残余水分,坯垛不要码的过密,缩小预热带上下温差,放长预热带,延长砖坯干燥脱水时间等。
b.砖坯码入窑时还未见有裂纹,但出窑时,在砖的大面上有大量裂纹,有的一直伸展到条面及顶面。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成型工艺有问题,砖坯的螺旋纹严重,在焙烧时操作不当造成的。消除这种缺陷的首要办法是消灭或减轻挤出机产生的螺旋纹,改变挤出机的结构。
哑 音
造成哑音砖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砖坯本身带来的,这种哑音砖分布在全窑;有的是操作不当引起的,这种哑音砖只分布在窑的某些部位。所以,对窑内哑音砖要检查分析它的分布规律和原因,然后应采取相应措施。产生哑音砖的原因有:已经干燥的砖坯存放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干坯人窑后与低温高湿的烟气相遇,砖坯吸水回潮。
坯体不干的时候受到再次吸潮的交替作用,其内部结构被破坏;高湿坯体预热过急,未经充分干燥就较快的升温,坯体产生内裂;烧好的高温砖降低速度过快,冷却过急等。
消除措施有:已经干燥的坯体不能在潮湿环境中存放,要及时排出窑内低温高湿的烟气,免得干坯回潮。吸水率强的坯体,应及时烧成,不能使其处于热冷交替的环境之中,避免吸水返潮;要充分考虑坯体的干湿程度,采用合理的升温速度对坯体进行预热;烧成的成品砖,要按照原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采用合理的降温措施,控制冷却速度,不能使高温砖降温速度过快,冷却过急。 压花
随着内燃烧砖的推广,砖面上的压花,即砖与砖叠码处呈蓝色或青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砖与砖交叠处因缺乏燃料燃烧所必需的氧气而处于还原气氛中,砖与砖交叠处铁的氧化物被还原成Fe0或Fe3 04,这样一些低价形式,故压花呈青、蓝色。又因为这些低价铁的氧化物对粘土有强烈的助熔作用,所以当焙烧时,在压印处液相量要高于其他部位,致使该部位焙烧后收缩变形也大,这就是在压花处往往出现凹形挖坑的缘故。
减轻压花现象的主要方法有:选择适当的码法,使砖坯条面、顶面处的重叠面积尽可能减到最少;适当延长焙烧周期,使内燃料尽可能燃烧完全;适当增加焙烧操作中的过剩空气量等。然而,介质的氧化还原性对焙烧产品影响极大,在较高内燃掺量的情况下,坯间重叠部位处于强还原条件下,深色的亚铁矿物必然生成,此时借助其他焙烧操作是无法消除压花的。
面包砖
由于砖坯升温过快,砖坯表面急剧玻化,砖坯表面变得密实,但是坯体内产生气体的反应还未结束,产生的气体无法透过高粘度的熔体逸出,导致坯体内部显著膨胀,使砖变形而成为“面包砖”。适当减少掺入的燃料量,控制合理的焙烧速度,掌握恰当的过剩空气比例等,都可以有效的预防产生“面包砖”。当然,将实心砖改为生产多孔砖也是避免“面包砖”的可靠方法。
石灰爆裂
存在于烧成的砖中的生石灰颗粒,在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作用下水化、消化而膨胀,使砖面上发生片状剥落,这种现象称为“石灰爆裂”。含有石灰石质礓石的砖容易发生石灰爆裂。对原料进行筛分、细粉碎可以有效地除去l mm粒径以上的礓石颗粒,足够的高温和充分的保温时间以及还原气氛都能使坯体中的礓石颗粒烧结而不至于产生“石灰爆裂”。
消除“石灰爆裂”危害有如下方法:适当延长焙烧带,降低焙烧速率。原料内含有石灰石时,不宜采用快烧,因为快烧时石灰石来不及同其他化合物(如二氧化硅)化合。.另外快烧的产品比较脆,它抵抗不了石灰的膨胀应力,造成砖的裂纹或爆裂。
还可适当提高砖的烧成温度(约50%,但不能过烧)。这样可使石灰形成较稳定的化合物(硅酸三钙),硅酸三钙同水不起反应。采用此项措施的先决条件是首先将石灰石粉磨至一定细度,因为只有足够细的颗粒才能保证固相反应进行。所以在原料细粉磨的前提下,提高烧成温度,成为消除“石灰爆裂”危害的主要措施。
向原料中加入微量(0.2%~0.5%)食盐溶液也是有效措施。
最后就是将刚出窑烧好的砖浸在水中,或用大量的水将砖堆湿喷透,促使生石灰在过量水的作用下消解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