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时间较早的小型 “一次码烧”隧道窑烧结砖工艺,基本都是窑炉公司或设备企业提出工艺设计和计算,此类建设方式,存在较大的技术方案失误的风险,生产线投产后,因干燥焙烧窑炉系统固有技术缺陷,成为引起产品质量弊病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次码烧”工艺中,又采用一条干燥隧道窑、两条焙烧隧道窑的“不平衡干燥焙烧”方式,则产品质量和产量风险就更高。此外,建设过程中业主因资金限制,往往又选择性的分为一期建设或二期建设,使得建成后生产线工艺、设备性能、窑炉结构,不能很顺畅的实现日产量要求、不能满足预期目标,质量也不能达到国家标准指标,出现生产成本高,企业效益低下。 随着烧结砖大气污染物治理要求的严格限制,干燥窑不能无组织排放,需要增加脱硫塔设施,对烟气进行集中治理,窑炉热工系统因此发生改变,干燥和焙烧受到影响,在此状况下,企业又不得不补齐资金,进行分步技术改造。回头评价建设过程和技术改造决策,此类简易设计、分步技术改造的方式,效果不佳,得失不成比例。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后形成的工艺,对其年产普通砖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等方面的技术评价,仍然不能达到相关省级(江西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中、县(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鼓励发展类”层次,企业年生产能力远远小于8000万块(折标准砖)的规定要求,使得企业规模仍然处于落后技术水平的范畴。
工艺概况 江西省某烧结砖企业于2011年建成,计划年产规模达到5000万块烧结普通砖,采用“一次码烧”隧道窑工艺,主要原料为厂区附近的丘陵山土和煤矸石或页岩,原料制备后,进行开敞式堆放,经搅拌加水,送入50型双级真空挤砖机成型,切条切坯后,输坯机输送,人工捡码窑车。码好湿坯的窑车在2条静停线静停,2条静停线最多能够停放约65辆窑车。由于采用2条焙烧隧道窑,1条干燥隧道窑的“不平衡干燥焙烧”方式,湿坯静停时间有限。 干燥工艺中,设置一条干燥隧道窑,截面宽度为2.8米,混凝土预制板平顶,长度约99米,容纳窑车34辆,与焙烧窑长度相同。干燥窑由两台16号离心风机将焙烧隧道窑的全部烟气送入,热风经干燥窑两侧底支烟道、21对哈风闸、21对哈风孔进入干燥窑内。进入干燥窑内的热风量多少,需要调节哈风闸。热风进入干燥窑内的路径较长,直角弯道增加,阻力加大,热风流速降低。 干燥窑内,窑车与窑直墙之间,仅依靠直墙曲封,没有设置窑车沙封槽密封。干燥窑两端,虽然设置密闭门,然而,没有砂封槽,对于干燥窑外冷空气进入窑内、99米长度的干燥窑截面温度分布、干燥介质热交换效率、潮湿烟气排放、排潮风机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利影响,没有砂封槽,干燥制度不易保证。 干燥介质热交换后,烟气由窑顶混凝土预制板平顶上设置的8个不等距排潮烟囱,形成正压分散排潮。 焙烧采用2条焙烧隧道窑,焙烧窑截面宽度为2.8米、窑顶结构为60°微弧拱,拱顶高度为500mm。隧道窑长度约为99米。焙烧窑进车端窑顶,各设置一台16号离心风机,将全部烟气送入一条干燥窑窑内,作为干燥介质。 该企业1条干燥隧道窑、2条焙烧隧道窑的“不平衡干燥焙烧”方式,干燥窑和焙烧隧道窑的截面示意见图1。 ▲图1. 2条焙烧隧道窑与1条干燥隧道窑窑顶结构示意图 图1截面显示,湿坯砖垛在平顶干燥窑内,平顶与砖垛上部轮廓构成的空隙面积达到0.902㎡;而砖垛在干燥窑内,边部间隙及砖垛之间间隙的全部空隙面积,仅为2.204㎡,砖垛顶部空隙面积达到41%。此种结构,在采用低烟囱正压分散排潮方式时,由于窑内负压较低,抽力小,干燥介质流速慢,虽然存在部分热损失,但湿坯能够均匀干燥,砖垛整体残余水分和干燥缺陷数量还能够满足进入焙烧工艺的要求。但是,采用风机集中排潮后,随着窑内负压的增加,此种结构中,上部空隙面积达到0.902㎡,如同一条直通烟道,加上负压顶排潮作用,干燥介质率先进入排潮系统,不仅热量流失,重要的是湿坯垛中部截面热烟气流量降低,对中部湿坯干燥脱水不利。同时,热烟气流量低,缺乏对水蒸气的携带作用,中部潮气滞留。这种平顶圆弧垛结构,出现有利于干燥窑内上部烟气的气流流动,气流分层严重,不利于窑截面温度均匀提高,不利于湿坯的整体均匀干燥,坯垛中部易垮坯。 由于干燥窑截面与焙烧窑截面的窑顶结构形式不同,同时,干燥窑缺少砂封槽,成为该企业生产运行中,湿坯残余水分不均、易垮坯、焙烧易开裂、产量低等等弊端的根本原因。 该企业窑车规格为长×宽×高=2.9×3.1×0.8米。 由于一烘二烧的“不平衡干燥焙烧”方式特性,当焙烧进车时间为60分钟进1车时,干燥窑进车时间需为30分钟进1车,干燥周期仅为焙烧周期的一半。此类方式,需要保证混合料具备优越的干燥性能、较长的静停预干燥时间和较好的干燥设备等条件。 在此工艺基础上,由于生产线运行效果不能达到原先的投资目标,该企业陆续进行了2次技术改造。 第一次,取消了原采用的50双级真空挤砖机,改为国内著名设备企业的75型双级真空挤砖机,下级电动机为250kw,真空度0.07mpa,同时,采用机械码坯机代替人工码坯方式,提高生产线效率。 第二次技术改造,则因烧结砖大气污染物治理要求,干燥窑废气需要有组织排放,增加脱硫塔设施,对烟气进行集中治理后排放。具体措施为,在干燥窑顶板上,将8个正压排潮烟囱出风口封堵,而在7个烟囱之间,修建总烟道,与7个烟囱侧墙相连,干燥后的烟气经原烟囱底孔进入总烟道,再进入新增的18号离心风机,烟气由风机送入脱硫塔进行处理后排放。 技改后采用机械码坯机码放窑车,普通烧结砖采用二压7的形式,共计4×4=16垛,两侧边垛第13层开始减少码坯,使得砖垛上部轮廓与焙烧窑微弧拱拱形尽量拟合,减少砖垛与窑顶之间的间隙。避免焙烧窑内上部气流分层。每辆窑车普通砖码坯容量为3028块。 两次技术改造过程,没有涉及窑炉顶截面不一致的改造,仍然保留了干燥窑为平顶,焙烧窑为拱顶的形式。 增加集中排潮和烟气治理后的干燥焙烧窑炉系统见图2。 ▲图2. 2条焙烧隧道窑与1条干燥隧道窑平剖面图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第二次技术改造后,焙烧烟气作为干燥介质,由2台16号风机全部送入干燥窑,而干燥过程中热交换后的废气,不再通过原来的烟囱正压排放,而是由1台18号离心风机强制排出干燥窑。此种条件下,2台16号风机首先需要保证焙烧隧道窑的火行速度、焙烧质量,调节16号风机的原则需要体现“先焙烧、后干燥”,而18号风机,则首先需要保证出口动压能够克服脱硫塔系统阻力,风机转速不能过低,否则潮气无法离开干燥窑内。因此,技改后运行中,18号离心风机产生的负压,要远远高于原来的8个正压排潮烟囱抽力,砖垛与窑平顶空隙太大,使得干燥窑内气流分层现象要比没有改造前严重得多,如窑内热工系统调整控制不好,干燥缺陷必然增加。 该企业完成技改后,生产线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湿坯残余水分不均、干燥窑内易垮坯,焙烧窑出窑产品开裂、断砖,进车时间延长、日产量不能满足技改要求等问题,分析如下。A.原料性能烧结砖“一次码烧”工艺要求原料塑性指数不宜过高,对于粘土类的丘陵山土为主要原料,需要掺配其他瘠性料煤矸石或页岩,调整混合料的塑性指数,避免因脱水慢,收缩大,引起湿坯裂纹。技术改造后,采用大型75型双级真空挤砖机,挤出压力较高,真空度达到0.07mpa以上,普通砖湿坯密实度较高。此时,如果混合料掺配中,瘠性类材料掺配较少、或者瘠性料细度较粗、或者混合不均匀,湿坯外观和密实度虽然较好,但是,干燥过程中密实坯体的脱水速度缓慢,湿坯表面升温加热偏快时,仍然不能避免在干燥窑内出现裂纹和断坯现象。生产中,丘陵山土开采后,其风化时间较短,即进入生产线使用,类似生土制砖,那么,湿坯比较容易产生裂纹。
▲图3 丘陵山土的开采及配料
图3显示,该企业丘陵山土原料,属于较高塑性指数的粘土类原料,单独用来制砖,不适宜“一次码烧”工艺,更不适宜该企业1条干燥隧道窑、2条焙烧隧道窑的“不平衡干燥焙烧”方式,而且,该企业预设的静停线能够停放的湿坯窑车数量有限,不能预留足够的车位,湿坯的静停时间较短。因此,湿坯进入干燥窑之前,湿坯脱水和水分均化的作用不明显,不能满足快速干燥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减少湿坯开裂现象。B.垮坯现象该企业技术改造后,机械码坯垛型为二压7,共16垛,两侧边垛码高13层,中间两垛码高14层。经计算及测量,砖垛与窑顶间隙面积达到0.902㎡、两侧边垛与窑直墙间距各为240mm,局部间隙达到300mm。湿坯在干燥隧道窑内,出现坯垛垮坯现象,垮坯集中在坯垛中部,见图4。
▲图4 干燥窑砖垛中部垮坯现象
一般情况下,湿坯在干燥窑内垮坯的根本原因,在于干燥窑内局部位置干燥介质温度降低、湿度升高,形成饱和蒸汽后冷凝、坯垛下部湿坯吸潮后强度丧失致使坯垛垮塌。如图4显示,垮坯现象多集中在砖垛中下部,清理垮坯后,下部坯体湿度较高。结合图1干燥焙烧隧道窑结构,干燥介质在干燥窑内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由于坯垛轮廓与平顶之间的间隙较大,阻力小,坯垛两侧与直墙间隙较大,热烟气上浮,使得坯垛上部的干燥介质流速快,而坯垛中下部因阻力偏高使得干燥介质流速慢,湿坯垛相同截面出现介质流速不平衡现象。流速快的部位,介质能够持续提供热量与湿坯进行热交换,同时,能够接纳较多的水蒸气并及时携带排出。而介质流速慢的位置,介质流量低、介质携带的热量较少,不能满足湿坯升温的要求,介质携带水蒸气的能力较低。随着窑车的移动,介质内水蒸气含量增加,加上坯垛中下部阻力影响,水蒸气不能及时排出窑外,冷凝结露后湿坯强度降低出现垮坯。生产过程中,针对垮坯的老大难问题,曾经采取增加1台8号离心风机将余热烟气,直接送入干燥窑进车端第7车位,希望避免垮坯,然而该措施未能凑效;另外,在干燥窑上部总烟道内,分别设置3台5号轴流风机,直接对窑道内潮气进行搅拌干扰,虽然能够减缓湿坯,但不能避免残余水分的偏高和不均匀状况,存在额外电耗和风机叶片磨损,较难长期维持。垮坯现象,也与混合料中骨料细度有关,如粘土类混合料中骨料较少时,湿坯吸潮后,湿坯强度降低较多,极易垮坯。C.裂纹断砖湿坯裂纹断坯和焙烧窑制品裂纹断砖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湿坯干燥脱水速度偏快有关,这部分缺陷,数量较多的集中出现在砖垛的中下部,性质均为坯体升温过急、受热不均、脱水速度偏快造成。在焙烧隧道窑内,部分制品产生裂纹断砖,这是入窑窑车坯垛中下部,其残余水分要比坯垛其他部位偏高,在规定的进车时间和焙烧制度条件下,中下部坯体会因焙烧升温过急,出现新的制品裂纹或断裂。而大部分制品缺陷,则是入窑干坯在干燥过程中已经存在此类缺陷后,在随后的焙烧过程中进一步扩展的结果,缺陷产生具有连续性。干坯裂纹断坯与制品裂纹断砖此类缺陷产生的原因,比起垮坯原因,涉及混合料性能、成型质量、码坯及窑车等方面,影响因素更多,调整难度较大。该企业湿坯裂纹断坯与制品裂纹断砖见图5。
▲图5 干燥窑断砖和焙烧窑断砖
图5显示,砖坯和制品大面、条面裂纹较为普遍,出现断砖,废品率较高。
该企业干燥窑平顶结构,使得干燥窑内介质流速不平衡,坯垛两侧和上部的流速快,坯垛中下部流速慢,这在一定长度的干燥窑内,意味着相同坯垛截面上出现不同的两种干燥温度曲线,在一定的进车时间规定条件下,坯垛中下部位置的湿坯,出现干燥周期缩短的现象,窑车运行到干燥窑高温带,势必出现坯体升温过急受热不均脱水速度偏快,加上混合料干燥性能、坯体规格和厚度因素、介质接触面积大小、介质流速快慢因素、传热传质和内外扩散不平衡因素,内外收缩率及坯体局部与其他部分不平衡因素,都会因升温过急受热不均导致变形、开裂和断坯。在焙烧过程中,由于中下部位置的湿坯因干燥周期缩短,入焙烧窑时干坯残余水分偏高,而坯垛两侧和顶部坯体,残余水分较低,采用相同的进车时间焙烧,中下部制品因较高残余水分的原因,同样会出现焙烧升温过急受热不均导致制品变形、开裂和断砖现象。比较而言,防止干燥和焙烧制品裂纹断砖的难度较高,需要结合混合料性能特征,干燥介质温度、流速,干燥阶段控制,干燥周期等因素整体考虑,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D.生产能力一般条件下,烧结砖企业生产能力高低、效益好坏,基本由干燥能力确定,干燥能力越高,则红砖生产能力越高,企业效益越好。该企业两次技术改造,主要调整双级真空挤砖机和机械码坯,保留了干燥平顶窑和焙烧拱顶窑的不同结构形式,而不同窑顶结构在运行中,造成制品废品率较高。此外,现有丘陵山土塑性较高、静停车位较少、“不平衡干燥焙烧”方式决定了干燥周期较短,一条干燥窑不能满足原定生产规模。图1、2中,2条焙烧隧道窑与1条干燥隧道窑结构示意图显示,干燥窑的风机和支烟道、哈风闸形式,没有进行变动。由于支烟道内设置了21对哈风闸,使得干燥介质进入支烟道和干燥窑内阻力提高,流速降低,加上顶部集中排潮,介质分层严重,干燥产量不能提高,如果缩短进车时间,垮坯、裂纹等干燥缺陷增加,干燥效率降低。技术改造结束投产以来,生产线仅能实现年产3000万块烧结普通砖的产量要求,干燥进车时间约为45分钟,焙烧进车时间约为90分钟。技术改造提高产量的目标未能实现。
被忽视的重要环节 烧结砖“一次码烧”工艺生产线的建设,比起“二次码烧”工艺,涉及的限制条件更多,干燥焙烧窑炉性能要求更全面,才能实现预期的生产规模目标。当采用1条干燥隧道窑、2条焙烧隧道窑的“不平衡干燥焙烧”方式时,则要求混合料具备快速干燥性能、要求湿坯静停预干燥,否则,很难达到不开裂、不变形、均匀干燥的目标。A.干燥窑结构改造是重点该企业原正压分散排潮干燥窑,采用2台离心风机并联同时由两侧支烟道送入热风,送入干燥窑内的热风总量高于1台离心风机的额定流量、低于2台离心风机额定流量之和。进入支烟道后,热风经21对哈风闸的控制,通过干燥窑道内直墙21对散热孔,散热孔规格为500×100mm,对湿砖坯垛进行干燥。图1截面显示,闸阀和弯道对热烟气的流动具有一定的阻力,随着支烟道砖壁、阀体、直角弯道的阻力的增加,热风介质流速降低,流量减少。增加脱硫塔系统后,干燥窑内潮气的排出,通过原有7个烟囱底部排潮孔,经总烟道,进入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因安装方式失误,出口烟道经2次弯道进入脱硫塔,处理后排放。运行实践中,干燥质量及产量,均没有明显提高,却出现垮坯、中下部裂纹、断坯等现象。究其原因,除干燥窑平顶结构与坯垛弧形结构产生的间隙偏大、形成气流分层,影响了截面温度的均匀性外,干燥窑送热风系统本身的结构缺陷,也是干燥质量不能提高的原因。a.支烟道哈风闸图1截面图显示,干燥窑内置热风支烟道上21对热风哈风闸,当开启一半时,哈风闸曲面对热风存在阻碍作用,热风与哈风闸体之间出现紊流,降低了热风流速,使得窑直墙散热孔出口处热风不能达到砖坯中部,湿坯温度升高缓慢,坯垛截面温度产生不均匀状况。此外,内置下支烟道21对哈风闸,其调节难度较高,很难总结出闸阀与干燥窑内截面温度变化的对应关系,很难获得实用的和可操作的闸阀调节控制措施,其中一对闸或相邻的几对闸如何调节,对干燥效果的影响,很难把握。目前,为应对湿坯垮塌、裂纹等现象,岗位工只能将21对哈风闸全部开启,仍然不能避免产生垮坯和裂纹等缺陷。
b.散热孔内置下支烟道设置21对哈风闸,对应21对散热孔,散热孔规格为高500mm、宽100mm,间距2500mm,散热孔分布和数量在干燥窑内不同部位,规格完全相同,如此设置,对窑内热烟气的合理分布并不十分有利,根据在干燥窑内的出风量检查,靠近进车端送热风段,约有7个车位的6对散热孔,热烟气量较多的进入窑内,而靠近出车端(送热风风机位置),约4对散热孔,则热风量较少甚至无风。在干燥窑中部散热孔出口,检查热风偏弱、流量较低,需要增加散热孔数量,才能符合窑内干燥制度的需求。经检查,干燥窑内进车端第4到第10车位,干燥介质中水蒸气含量较高,认为缺乏热风的正压驱动和排潮风机的负压排出,容易出现冷凝后产生垮坯,此类缺陷,并且长时间保持在这个区段中。总体上评估,21对散热孔的规格、分布位置和设置数量,需要根据干燥窑长度、窑车规格等条件,重新进行技术调整。c.排潮孔布置干燥窑原采用分散正压排潮烟囱,第2次技改后,采用新建总烟道和18号离心风机集中排潮,总烟道与原7个烟囱侧墙贯通,排潮孔为7个烟囱底孔,按照烟囱结构,底孔宽约1.1米、长约2.8米,同时,根据烟囱间距不同,以及进车端无烟囱部位,在干燥窑顶、总烟道内新增加排潮孔若干,与风机一起形成顶排潮。18号离心风机进风口距干燥窑进车端为4米,由于湿坯垛型原因,加上热烟气上浮和顶排潮负压作用,干燥窑内各段排潮不能按照预定要求进行,水蒸气含量较高的区段,排潮能力不足,而进车端窑门漏风处及窑车车底,漏风量却较高。虽然采用不同截面总烟道来控制排潮区段流量,但在运行中,作用不大。需要重新设置排潮孔面积和位置,实现窑内合理排潮,避免垮坯。D.砂封槽建设初期,干燥窑没有设置窑车与窑直墙的砂封槽,在送热风正压较高、正压分散烟囱排潮的情况下,仅仅出现干燥介质热损耗偏高的现象,无砂封对干燥质量的影响较小。改为风机集中排潮后,窑内负压增加,窑内无砂封的情况,由于漏风,对窑内潮气的及时排出,影响较大。由于无砂封,窑内排潮位置不确定,而处于靠近风机进风口位置的区段,负压较强,漏风量较大,降低了窑内排潮能力。在正压分散排潮的干燥窑,采用无砂封槽的形式相当普遍,对干燥质量影响较小。当此类干燥窑增加脱硫系统,形成集中排潮后,无砂封槽对干燥制度的影响巨大,因此,设置砂封槽是必要的,能够加强干燥窑的气密性,是建立合理干燥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e.顶送热风干燥窑采用2台16号离心风机送热风,热风进入干燥窑两侧支烟道,没有设置顶送热风的支烟道。当焙烧隧道窑改为平顶、机械码湿砖坯垛改为平顶后,以及调整码坯垛型,随着砖坯垛与窑顶间隙的减小、窑直墙与砖坯垛之间间隙的减小,设置顶送热风则是必要的,有利于砖坯垛截面的平衡升温,改善干燥介质分层,提高干燥质量。B.焙烧窑微弧拱改造该企业在建设中,使用了平顶干燥窑与拱形焙烧窑,为满足焙烧要求,迫使湿砖坯垛轮廓只能是弧形,湿坯上部轮廓与焙烧窑微弧拱拱形尽量拟合。技术改造后,干燥窑形成集中排潮,干燥运行中暴露出平顶与拱顶结构不一,产生干燥窑内存在顶部间隙较大的缺陷,加剧了干燥介质分层,使得湿坯裂纹、垮坯干燥缺陷增加。该企业技术改造中,忽略了窑炉结构差异存在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干燥窑烟气要求进行脱硫处理后,干燥系统中增加了脱硫塔,系统阻力升高,使得干燥窑内热工控制难度增加,极易出现干燥制品缺陷。为了减少干燥制品缺陷,必须减少干燥窑内顶部弧形砖坯垛与平顶之间的间隙,即采用平顶湿砖坯垛。因此,将焙烧隧道窑拱形结构与干燥窑的平顶结构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统一为平顶窑,焙烧隧道窑只能进行平顶结构的改造,可利用纤维模块进行吊平顶,从而与干燥窑平顶结构一致,加上机械码坯的应用,湿砖坯平顶垛更容易实现,干燥焙烧窑统一为平顶结构,才是提高产量、提高制品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C.静停线目前,生产线设置有2条停车线,按照“一烘两烧”的生产平衡需要,能够存放的码湿坯窑车数量有限,停车时间较短,对在静停过程中,湿坯整体脱水和湿坯内水分均匀性,作用小。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有必要增加停车线,增加静停湿坯窑车数量。同时,在靠近干燥窑进车端,利用焙烧隧道窑冷却带制品余热或车底热风,在静停线设置预干燥段,除降低部分湿坯含水率外,还能提高湿坯坯体温度,有助于一条干燥窑的快速干燥。D.调整机械码坯的垛型目前生产中,普通砖垛型为二压7,共16垛,两侧边垛码高13层,中间两垛码高14层。测量出干燥窑砖坯垛与窑直墙间隙,两边间隙宽度达到240mm,边隙较大,热烟气上浮,也是热烟气不能进入砖垛中下部的原因。因此,需要调整机械码坯机,改为平顶垛型,将垛型改为三压9,中间三压7,形成9垛,全部码高均为14~15层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砖垛与窑直墙的间隙降低到60mm,码高14层时,码坯容量为2982块;码高为15层时,码坯容量增加为3195块。当全部砖坯垛均采用三压9、码高15层,此时码坯容量达到3645块.调整湿坯垛型后,码窑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日产量。E.排潮离心风机位置采用集中排潮后,18号离心风机进风口正对干燥窑总烟道,而风机出风口为右0度,出风管道连续转两个90度弯,干燥废气才能进入脱硫塔,18号风机出风管道阻力增加,影响了风机的排潮效率。对长期运行不利,因此风机安装位置应进行调整,不仅能够加强排潮、有利干燥、防止垮坯,同时,能够降低风机运行电耗。
结束语
小型“一次码烧”隧道窑工艺生产线的建设和技术改造,业主受资金条件限制,常常采用分步进行的方式。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暴露出较多的不足,此时,提出技术改造是必要的。然而,技术改造内容和目标的确定决策,除根据轻重缓急外,应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降低运行成本为根本目标。该企业的基础条件采用了人工码窑车,干燥窑采用分散正压排潮烟囱,1条干燥隧道窑为预制板平顶结构,2条焙烧隧道窑为拱顶结构,随着情况发生变化,窑炉顶结构不一致成为制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改方案本应围绕此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随后配套进行双级真空挤砖机、机械码坯机的改造,才能对提高产量和质量,发挥较大作用,技改的整体目标才能较快地实现,企业效益才能提高。由于该企业忽视了窑炉结构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技改重心放在了半成品价值较低的环节,而半成品形成较高价值环节的制约因素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即便通过两次技术改造,干燥质量缺陷不能彻底解决,生产成本较高,企业效益低下,无法达到江西省新型墙体材料目录中县(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鼓励发展类”的层次规定要求。目前,该企业因技术改造决策不当,处于暂时停产状态,形成如此被动局面,值得同类企业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