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开采出来的黏土原料露天堆放,借助大自然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一段时间使其分解,为破碎成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砖瓦行业称之为风化。 砖瓦先辈对风化的利用尤为成熟,一是当时的破碎设备落后,二是减轻劳动强度,三是提高砖坯及制品质量,于是就有了头年开采,第二年使用的“隔年土”的惯例。
风化能使原料疏解、颗粒分散、水分均匀渗透之外,还要认识到风化是原料应力的释放过程。黏土由于所处的深浅不同,机理形成的不同,年代久远不同,其所拥有的能量也不同,这个能量在使用前必须释放出来,否则会在砖瓦制作过程给我们制造麻烦。
原料的应力是一种自然现象,他同树木生长过程形成的应力一样,在伐木后人们要对木材的这种应力予以充分释放,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是堆放,锯成板材后定型烘干,以及现在采用的多成板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释放他的应力。
大自然中的黏土一样,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表层土较为疏松,但深层土就坚硬许多,这就是由于压力作用使得土层越深其拥有的应力就越大,如果这种应力得不到释放,开采后直接用于成型砖坯,就会出现很多质量缺陷,如果采用隔年土的方式来进行风化释放,问题就解决了。当然是否一定采用隔年这个周期,这要根据土层的深浅和场地等多条件限制,但结论是肯定的,例如材料学家曾经在德国看到这样的情景:将锻造出的钢锭粗坯存放在露天处,任其风吹日晒,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然后再加工,为的就是释放锻造是赋予应力,这个应力可能很小,但在追求精细的德国人来看,却是一个大问题,其付出的周期代价可见一斑。
如果风化前加水堆放,效果更佳,这一点有紫砂工艺中的闷存困料,道理是一样的,但由于增加了水分,多了水这个媒介,其释放应力的速度加快。
|